工程院院士李焯芬畅谈一带一路的历史与未来

“一带一路”是“陆上丝路经济带”及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简称。“一带一路”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?它将如何推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?11月28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香港珠海学院校监、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教授来UIC与师生畅谈“一带一路”的历史文化与未来展望。

3路李
李焯芬教授

3路现场1
“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与未来展望“讲座现场

李焯芬回顾“一带一路”的历史进程及文化交融,包括佛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、摩尼教、祅教等宗教的传播。他介绍,“陆上丝路经济带”始于公元前,约五至八世纪时达到高峰,其后瓷器贸易日益重要,导致海上贸易的兴起。

他谈到,半世纪前,西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已完成高速公路、桥梁、铁路、大坝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,最近十多年来比较少新的项目。中国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相对较晚,但能吸纳新的IT、自动化技术,将创新设备运用在建筑工程上。

3路现场
校长吴清辉教授、副校长徐是雄教授、理工科技学部院长钟森文教授也参与了本次讲座

李焯芬认为,未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、新的突破,将为工程界带来新的机遇。

3路现场2 3路现场3

李焯芬总结说,中国作为促进“一带一路”发展的国家,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挥财政上和技术上的作用,与其他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达成共识,将取得更好的发展。

在互动环节,师生提出中国、印度等地未来基建投资等问题,与李教授进行交流。

3路提问
UIC老师与李教授交流互动

李焯芬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岩土工程专家。他于1972年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学位,曾任安大略省水电局及省电力公司工程部门总经理,香港大学副校长及专业进修学院院长。现担任香港珠海学院校监。他发表国际学报论文二百八十余篇,专著十六册。并参与中国多个水电、核电、大桥及基础设施项目的可行性及设计论证。2001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。

文/图:张兰馨

(来源:新闻公关处)

最后更新:2020年08月18日